烏達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居“蒙寧陜”經濟區域的中心地帶,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捷。區總面積198平方公里,轄一鎮、七個街道辦事處。2023年度統計年鑒總人口數12.17萬人,有蒙、漢、回、滿等17個民族。
烏達區歷史上屬于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河套文化”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范圍,曾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活動的地方。1958年1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建立阿拉善旗烏達鎮。1959年11月,改稱巴彥淖爾盟烏達鎮。196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烏達鎮建立烏達市。1976年1月10日,正式成立烏海市,烏達區成為烏海市市轄區之一。
烏達區屬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區,先有礦、后建區。1958年國家將烏達區確立為包鋼的焦煤提供基地,成立了大型國有煤炭企業——烏達礦務局,實施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半個多世紀以來,累計產煤2.1億噸,動用煤炭資源儲量4.2億噸,支援了包鋼對焦炭的需要和國家對煤炭資源的需求,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經過多年來高強度的資源開發,烏達區的煤炭資源已經基本枯竭,進入嚴重的衰退期。
面對嚴峻形勢,烏達區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前謀劃,開始“壯年”轉型,歷經6年多的艱辛探索,初步實現了由依賴資源向依托資源轉變,煤炭就地轉化增值率大幅提升,煤電化一體化、差異化、循環化、科技引領四條發展路徑漸漸成形并自成體系,先行先試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轉型發展之路。成為烏海市乃至自治區一道亮麗的經濟發展風景線。
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都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產品水平一直都是烏達區委、區政府工作的重心。借助采煤沉陷區、煤礦和城市棚戶區、庫區移民安置等各類保障房建設契機,烏達區高標準配套水電路氣暖、學校、公園等公共服務產品,推進城市擴容提質、人居環境改善,23680戶居民喜遷新居。
政務微信
移動門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