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達區歷史悠久,歷史上曾是北方少數民族活動的地方。
春秋戰國時代,秦武王時期,烏達地區為義渠戌國(西戌之一)管轄。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秦昭王之母)殺義渠戌王于甘泉宮(又稱林光宮,今陜西淳化縣北)后,昭王起兵滅義渠戌國,并在義渠領地建立北地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慶陽西南),轄今烏達地區。
秦漢時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及漢初烏達仍屬北地郡所轄。
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渾邪王降漢后,今烏達地區為威武郡之北境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活動在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稱“五胡”,大多進入長城以南,移居黃河流域。他們互相爭戰或者與中原王朝較量,形成長時間戰亂局面,魏晉時,今烏達地區為西部鮮卑所據。兩晉、南北朝時,先后為前涼張軌、張茂,后涼呂光,西涼李皓,北涼沮渠蒙遜轄地。
隋時建制廢弛,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烏達地區為甘州所管轄,治所在永平(隋改名張掖,今甘肅張掖)。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改為肅州所管轄,治所在福祿(今甘肅酒泉)。
唐時屬河西節度使。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而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烏達地區陷于吐蕃。
宋遼元時代(公元960—1358年),宋初西北地區興起黨項族,趁宋遼連年交戰之際,據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封黨項族李彝興以太尉稱號,李彝興向宋貢馬三百匹,以示歸順。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黨項族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烏達地區為西夏賀蘭山防區。
十三世紀初,游牧在北方草原的蒙古部落日趨強盛,鐵木真登上汗位,尊稱成吉思汗,于1227年滅西夏,版圖統歸元朝。元朝在全國設置一個中書省,十個行中書省,省下轄路、府、州、縣四級政權。其時,烏達地區為寧夏行省中興路管轄。公元1288年改中興路為寧夏路,治所在今銀川市。
明時,烏達地區為甘州、肅州二衛的邊外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第二十一代孫和羅理,從青海率領額魯特蒙古所屬和碩特部落遷至阿拉善地區,歸順清朝,河套以西地方為其游牧地(轄今烏達地區)。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始設阿拉善和碩特旗,今烏達地區屬阿拉善旗管轄。
中華民國時期,寧夏護軍使兼轄阿拉善和碩特旗,后直屬中央行政院的蒙藏委員會。民國17年(公元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設置寧夏省,將阿拉善旗(轄今烏達地區)劃歸寧夏省。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旗第九代十任札薩克和碩親王達理扎雅宣布與國民黨政府脫離關系,接受人民政府領導,阿拉善和碩特旗和平解放,當時烏達地區為該旗宗別立巴嘎的一部分。
1950年3月11日,成立阿拉善和碩特旗人民政府,隸屬寧夏省。1951年5月1日,寧夏省阿拉善和碩特旗人民政府正式接管烏達地區河拐子煤礦,建立地方國營烏達煤礦。1954年4月25日,成立寧夏省內蒙古自治區,轄阿拉善旗、磴口縣。是年9月,寧夏省制撤銷,內蒙古自治區劃歸甘肅省管轄,改稱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1956年4月國務院第26次會議決定:設置巴彥淖爾盟,轄額濟納旗、磴口縣、巴音浩特市和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隸屬內蒙古自治區,盟府駐地巴音浩特,今烏達地區遂歸屬巴彥淖爾盟。1958年2月,烏達煤礦籌備處在呼和浩特成立,并于5月遷于烏達辦公,10月地方國營烏達煤礦和內蒙古自治區烏達煤礦籌備處合并為烏達煤礦籌備處,1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建立了阿拉善旗烏達鎮。1959年3月,中共巴彥淖爾盟委員會發出《關于烏達鎮與烏達煤礦合署的通知》,烏達鎮與烏達煤礦合署辦公。11月,烏達鎮與烏達礦務局分離,烏達鎮擢升為縣級建制,直屬巴彥淖爾盟,轄巴音賽、教子溝、梁家溝、三道坎、蘇海圖、露天礦(五虎山)居民委員會和磚瓦廠、農場、鐵橋等7個居民委員會。1960年3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原阿拉善巴音木仁人民公社劃歸烏達鎮管轄。1961年7月9日,經國務院第111次全體會議通過,撤銷烏達鎮,建立烏達市(縣級),是年10月1日烏達市正式成立,仍隸屬巴彥淖爾盟,轄巴音賽、教子溝、梁家溝、三道坎、蘇海圖、五虎山等城市人民公社及巴音木仁、宗別立、烏素圖等牧業人民公社。1964年3月5日,上述3個牧業人民公社劃歸阿拉善左旗。
1975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巴彥淖爾盟烏達市和伊克昭盟海勃灣市組建烏海市,為自治區直轄市。1976年1月10日,烏海市正式成立,烏達市遂改稱烏海市烏達辦事處,仍轄巴音賽、教子溝、梁家溝、三道坎、蘇海圖、五虎山等城市人民公社。
1977年7月1日,烏達辦事處和烏達礦務局政企合一,設機構為烏達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批準,撤銷烏達政企合一體制,烏達辦事處、烏達礦務局分署辦公。
1979年12月13日,烏達辦事處撤銷。1980年1月,改稱烏達區人民政府,為市轄區。1980年12月13日,烏達區各人民公社改稱街道辦事處。
1990年1月,烏達區和阿拉善左旗劃界工作組決定,阿拉善左旗呼和勃勒格嘎查和烏蘭阿日勒嘎查(包括巴音敖包嘎查的馬寶店)段移交烏達區管轄。3月成立河拐子開發區辦事處,5月更名為烏蘭鄉籌備處,同年11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鄉建制,并命名為烏蘭鄉。
1990年1月,各街道辦事處成立街道黨委。2002年4月,各街道辦事處黨委改稱黨工委,屬于正科級行政單位。
2000年8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批準,將烏達區蔬菜農場改建為大橋鄉,隸屬烏達區管轄。
2001年11月,根據市區兩級政府關于鄉、鎮機構改革精神,大橋鄉并入橋西鎮。
2006年4月,烏達區鄉鎮機構改革優化鄉鎮布局,烏蘭鄉與橋西鎮撤并成立烏蘭淖爾鎮。
政務微信
移動門戶
頂部